汽车频道 > 购车_买车网 > 阜新汽车网_阜新汽车报价,阜新车市行情 > 阜新车市新闻

万向澄清债务风波 重启菲斯科背后存风险

2014年03月13日11:1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旭

  近日,关于李泽楷方面要求菲斯科偿还其先期投资的消息不胫而走。有消息称,按照李泽楷方面的要求,菲斯科需向其归还1.68亿美元以上的债务。此外,菲斯科待偿的其他负债总额还有近10亿美元。

  “这一消息并不准确,万向没有承担菲斯科任何债务。”万向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上述万向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前菲斯科已经完成破产流程,根据美国法院判决,万向以1.4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菲斯科之后,不再承担菲斯科此前的所有债务。

  万向:不承担菲斯科任何债务

  万向收购菲斯科之后仍处于“风波”之中。3月6日,美国当地法院召开听证会,主要内容是启用新的协议。同时,清算菲斯科所需的相关费用支付方,从李泽楷方面转移到万向。

  债券委员会同时清偿从菲斯科进入破产清算流程到完成收购产生的费用,约为814万美元,这部分费用此前由李泽楷方面代付。

  “这只是相关的工作费用,只是李泽楷要求清偿的一小部分。”分析人士田永秋向记者介绍,李泽楷要求清偿的重要部分,来自此前向美国能源局申请破产保护时,将实际评估1.68亿美元的菲斯科资产下压到2500万美元,并由李泽楷方面垫付。

  目前,李泽楷方面要求债权委员会按照实际评估的1.68亿美元偿还其投入,因为他认为,从1.68亿美元到2500万美元之间的资金变动,是由于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谈判技巧达到的,因此在偿还债务时应按照原有估价偿还。

  如果当地法院支持李泽楷方面的这一申诉,那么在这场菲斯科“收购大战”中,李泽楷虽未赢得菲斯科,但也将实现巨大的投资回报。

  田永秋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法院支持李泽楷方面的可能性并不大。实际上,通过此前的多轮竞购,李泽楷方面与当地法院等的关系已经很严峻。

  “无论李泽楷方面的要求如何,和万向都没有任何关系。”上述万向集团相关负责人一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澄清这一概念。

  他说,这是由于万向在收购之初就要求将菲斯科资产进行破产清算。目前,菲斯科资产经由破产法庭保护,所有债权人不能向万向求索。

  由此,李泽楷的资产求偿演变为与债权委员会“分配不均”的闹剧。

  实际上,除李泽楷外,菲斯科与当地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都存在债务关系。按照此前破产清算,菲斯科的资产评估约为5亿美元,而其债务达到10亿美元左右。

  根据上述万向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万向并不承担菲斯科任何债务,但如果不偿还债务,菲斯科此后的生产重启将会面临更多挑战。

  对 此,他向记者介绍,在收购之初,当地法院对于上述问题通过法律文件有详细约定。首先,此前菲斯科的供货合同直接转移给万向,万向与供应商 继续履行合同;其次,对于合同到期并有欠款的供应商而言,万向重启生产对其而言同样有利,此前专为菲斯科提供的零部件又可以销售了,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损 失。最后,对于实在无法沟通的供应商,万向考虑另寻合作伙伴。总之,目前万向对于菲斯科的资产整理正在进行中,而债务是万向现阶段无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分析认为,如果后续负债偿还基本无望,菲斯科重启生产的难度无疑将加大。

  美国新能源风险转向中国?

  虽然万向坚称所有债务与其无关,但重启菲斯科的步伐恐将后延。有消息指出,万向此前计划四个月之内重启菲斯科位于芬兰工厂的生产,但是这一计划已经推迟到一年后。

  “在竞购价格飙升到1亿美元以上后,万向的逻辑就是必须拿下菲斯科。”关注此事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菲斯科面临的种种困难,万向考虑并不周全。

  但是,对于基于完成汽车制造“闭环”的万向而言,即使现在出现种种困难,这一收购的价值还是可以体现的。分析认为,万向经过目前相对繁琐的前期交接之后,后续情况将有所好转。

  根据此前分析可以看出,除了高达近10亿美元的债务,从经营层面,菲斯科从未盈利过,亏损还将持续,收购菲斯科意味着要不断填补“窟窿”。

  实际上,单独依靠万向支撑菲斯科的“复活”并非易事。田永秋告诉记者,寻找合作伙伴,成为万向接下来较好的战略选择。甚至有猜测认为,以当下局势,万向再次与李泽楷联手重启菲斯科并非没有可能。

  资 料显示,美国新能源汽车规划从2009年开始执行,经过两年培育,在2011年前后达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具备业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其零部件配套企 业。但是,随后,由于产业发展并不成熟,这些企业相继出现危机。此后,美国计划2015年以前布局100万辆新能源车的规划同样落空。

  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衰落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市场机会。从2013年开始,多项涉及美国新能源产业的收购陆续展开。

  分析认为,上述言论有些“危言耸听”,但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幅转向中国市场也是事实,那么是否风险也随之转移?

  除了菲斯科,从近期备受关注的特斯拉身上也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空间将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布局之地。特斯拉明确表示,希望未来30%以上的销量贡献来自中国,而在本地建厂也在其规划中。

  田永秋告诉记者,“风险转移”定义为时尚早,但是从发展路径上看,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早于中国2~3年时间,而2~3年之后中国新能源市场是否可以应对产业化难题,尚难定论。

  对此,上述万向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对于资本市场走向难以分析,但就万向对于菲斯科的布局而言,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应该良好。

(责任编辑:穆懿)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